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服务项目 >> 媒体新闻

大墙内的“心灵鸡汤”打造全新人格

2014-04-07  来源:广西南宁市绿城心理咨询中心 广西南宁市绿城心理咨询中心
内容提要:大墙内的“心灵鸡汤”打造全新人格
       追溯每个服刑人员的犯罪成因,既有主观上的故意因素,也有客观上不够健全的人格或偏执的个性。他们在大墙内,不仅需要思想、文化、技术等系列教育,更需要民警深入分析他们的内心,实施心理矫治。这种矫治手段堪称服刑人员的“心灵鸡汤”,能够帮助服刑人员愈合“伤口”,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迈入积极改造的道路。
       近年来,安徽监狱系统大力加强矫治监区建设,十分注重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2008年以来,全系统已有17个单位成立了专门的矫治监区,拥有专业民警心理咨询师580余人,其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66人。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干预,以及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等综合手段,有效提高了改造质量,促进了服刑人员由“监狱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心理咨询:让迷信“大师”放弃轻生
讲述人:赵晓宏,白湖分局矫治监区民警,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2009年7月9日,白湖分局一民警汇报,有迹象表明服刑人员大贵(化名)可能会在7月14日自杀。“接报后,我当即对这名罪犯展开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
大贵今年39岁,小学文化,1994年因流氓罪、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6个月,2004年10月刑释,2007年又因盗窃罪被判刑6年,投入白湖分局改造。
“大贵总觉得自己的案子判得不公,入狱后不安心改造,多次与同犯打架斗殴,两次受到禁闭处分,还两次企图自杀。分监区民警反映,大贵主观恶习深,危险性大,难以教育转化。同犯说大贵爱钻牛角尖,情绪变化大,易有过激行为。”进一步的咨询中,赵晓宏还了解到,大贵的父亲早年因公死亡。曾经有段时间,大贵恍惚中总看到父亲喊自己去陪他。大贵的母亲为此请“大师”为他作法,心理作用使大贵的幻念得到缓解。大贵却开始深信“大师”的法术。入狱后他被同犯称作迷信“大师”。大贵企图7月14日自杀,是因为他用自己的血滴在扑克牌上算卦时显示,当天将有不平常的事发生,他便想用自杀获得“拯救”。
通过大贵反常的外在表现,赵晓宏初步得出结论,大贵具有冲动型人格障碍特征并伴有较为严重的精神抑郁症状。“针对大贵的病情,我首先认真倾听,对他表示理解和关注。其次,是设法让他的情绪得到有效宣泄,并对大贵进行放松训练疗法,教会他在痛苦、恐惧时设法让自己放松的技巧……”
三次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让赵晓宏和大贵初步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逐渐使大贵放弃了轻生念头。目前大贵已走上了积极改造之路。
心理矫治:让疑病症患者走向“新生” 
讲述人:程东,庐江监狱矫治监区民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近年来,疑病性神经症在服刑人员心理疾患发病率中有逐年上升之势,且老、中、青各年龄段均有发病。“罹患疑病症的服刑人员对自身健康状况过分关注,常为身体的细微变化而恐惧不安,对病的不良联想远远大于对原发病本身的关注,反复要求检查或住院观察,不仅严重影响自身改造,更对狱内改造秩序造成不良影响。”庐江监狱矫治监区民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程东说。
今年28岁服刑人员李某,因故意伤害罪入监,原判无期,后减为有期徒刑18年。李某父母多年前离异后各自成家。入狱前,他和未成家的哥哥一起生活,关系极为融洽。入狱后,李某只有哥哥偶尔来会见,性格急躁,常为小事与同犯打架。不久前,他突然变得无精打采,有气无力,总说自己胸闷气喘、心脏乱跳,监狱医院、县级医院均检查过,B超、心电图、脑CT等检查均未发现任何器质性病变。李某却依然不停地请求检查,表示自己身体严重不适、无法参加劳动,也不参加任何文体活动,将自己封闭起来。
“我主动介入了李某的个别化教育,对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矫治。”程东说。
据了解,李某出生后不久,父母将他与小婶的女儿换养,后小婶反悔,母亲就把他送到奶奶那儿,八岁上学时才回到父母家。父母关系一直很僵,李某上中专后他们便离了婚。小学时李某很软弱,中学后就好打架。李某说,有两件事令他印象最深:“奶奶生活很艰难,一次亲戚从外地带了一包糖,奶奶说她不爱吃,我就把糖吃完了,我玩回来看见奶奶拿着糖纸在舔;十一、二岁时,自己生了一场病,妈妈抱着我哭,虽然身上很难受,但是心里很舒服。”
李某的讲述和多次面对面交流,程东认为李某患有严重的疑病性神经症,又名疑病症。之后,程东为李某制定了专门的个别矫治方案。通过分析病因和心理疾病的性质,程东肯定李某的状态不是装病抗拒改造,而是心理问题的转化症状,并消除其对“疑病症”的误解;用观念对抗法进行心理治疗,让李某坚定“疑病症完全可以治愈”的信念;用自我暗示法调节,让他对自身的健康充满信心。同时,还用心理量表测试、个别化教育小组成员评价、同犯评价,以及李某父母兄长的评价和李某自评等一系列措施,让李某的情绪逐渐平稳,疑病症基本痊愈。后来,李某在写给母亲的一封家信中说:“干部们不光治好了我的心病,还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和处事风格。”
回归社会:从“心”开始
讲述人:刘丽军,安徽省未成年犯罪管教所民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如何巩固教育改造成果,做好服刑人员出监教育工作,以便刑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安徽省未管所对此作了有益尝试,2008年开始,该所成立了服刑人员“出所回归训练营”,就是运用团体心理辅导、适应性心理训练、生活技能指导等方式,对即将刑满释放人员开展回归前的训练。
“在我所在押的未成年服刑人员中,他们多数是首次犯罪,文化程度低,未完成9年义务教育;法律意识淡薄,在社会不良人士的影响下,走上犯罪道路。”未成年犯罪管教所矫治监区民警、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丽军说,这些人刑释后尚无自立能力,帮助他们在社会上重新立足,是防止他们重新犯罪的关键因素。
为此,在全所服刑人员中,刘丽军对28名已执行刑期5年以上、余刑1年左右的服刑人员,组成“回归社会训练营”。期望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辅导工作,提高他们刑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建立出监评估系统,为当地司法所接茬帮教提供依据。
在“回归社会训练营”活动开展前,她使用了SCL—90症状自测量表、EPQ个性量表对28名服刑人员进行心理测试,并提出3个开放性问题:你愿不愿意参加此次回归训练活动?你当前最大的困惑是什么?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
统计数据显示,服刑人员最主要的困惑来自未来生活的困扰,其次是就业。他们的测试结果表明,他们对刑期结束后的生活,普遍存在迷茫的心态。“为此,我们制定了针对性训练方案。”即通过六次活动、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提高服刑人员的自信心,消除自卑感;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生活。第二阶段进行人际交往训练。提高服刑人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提高是非辨别能力。第三阶段提供生活指导,帮助了解社会信息、就业信息,进行职业规划训练。实施者主要由未管所矫治监区邀请社会拓展训练专家和心理咨询师组成的“3+1”爱心社共同承担。
2010年2月,整个回归训练活动结束。据了解,参加活动的28名服刑人员中,除了2名服刑人员已刑满释放外,其余学员均认为训练营活动给自己的未来带来很大影响,心态上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沟通能力得到增强,自信心得到提升。
每年有400多名顽危犯回归正常的改造途径
对话安徽省监狱局教育改造处副处长莫家平
记者:通过实施心理矫治,目前罪犯改造职能有哪些变化?
莫家平:随着心理矫治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有效提高了教育改造质量,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改造手段和方法,使教育改造工作专业化、科学化、多样化,促进了监狱安全稳定。截至目前,全系统实现了近六年无罪犯脱逃。
记者:这些努力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莫家平:通过实施心理矫治,每年有400多名顽危服刑人员回归正常的改造途径,解决了服刑人员刚入狱时如何进行角色定位的思想问题;在改造过程中如何改造的现实问题;刑释后如何适应社会的心理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实现罪犯从“监狱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记者:心理矫治对降低重新犯罪率有怎样的意义?
莫家平:教育改造工作除了要加强对服刑人员思想、文化和技术教育,深入开展社会帮教外,对服刑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矫治工作,有利于服刑人员培养健康人格结构,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从而降低重新犯罪率。
www.psychcn.com  2010年08月13日  来源:中安在线

联系邮箱:1227491613@qq.com - 在线QQ:1227491613

桂ICP备14003672

Copyright 2014, 版权所有 www.nnlcxl.com